欢迎访问pg电子锁业有限公司!

预约上门| 联系pg电子

全国24服务热线

400-123-4567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pg电子游戏娱乐官网商务部关于下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的通知
时间:2024-02-21 11:17:06        点击量:【 】次

  pg电子游戏娱乐官网商务部关于下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的通知=26) return false; fontSize = fontSize+2; } $(.art-con).css(font-size,fontSize+px); });

  为指导走出去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建立境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境外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根据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安全监管总局、全国工商联《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商合发[2010]313号)的有关规定,商务部组织编写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以下简称《安全管理指南》)。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境外安全风险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走出去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组织本地区对外投资合作企业认真学习《安全管理指南》。

  二、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海外经营的地区分布、所在行业、业务类型的不同特点,参照《安全管理指南》,于2012年5月底前建立并完善本企业的境外安全管理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境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工作给予指导,组织对企业负责人和境外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并开展督导检查,有关情况请于2012年6月底前报商务部。

  四、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要积极培育境外安全管理与保险保障服务联盟,做好会员企业的境外安全风险管理培训工作,提供保险、咨询等服务。

  五、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2012年6月底前组织对各地区、各企业境外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巡查,并通报巡查情况。

  本章主要介绍《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出台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和服务对象,以及对本书整体框架的说明,并推荐PDCA循环作为主要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加以阐述。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民生等社会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全面发展,国家“走出去”战略得到深入而广泛地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业务,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达34.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率达32.5%,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率达20%;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率达13.6%,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率达16.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年均增长率达9.1%。截至2010年底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17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3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73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60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43万人。经过各方的努力,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必将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在我国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程度愈发深入,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各类危机事件频发,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加强对我境外中资企业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各方的共同关注和重要课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境外中资企业的人员和资产安全。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境外中资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保护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安全,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0年,商务部会同各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又下发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以及《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等文件,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处置,加强新形势下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保护工作。

  从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来看,企业境外安全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10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企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境外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然而,企业境外安全管理工作由于缺乏具体指导性或规范性的文件,各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不尽相同,往往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切实保障境外人员和资产安全。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企业境外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打造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境外安全管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境外企业和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指导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委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编著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遵循科学、系统、实用和引领的原则,通过介绍安全管理工作的概念、流程和方案,帮助企业提高境外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普遍建立全面、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境外安全管理工作。本《指南》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将有助于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提高境外安全管理的能力,促进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本《指南》以商务部会同各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下发的《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为根本指针,服务对象设为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企业,内容重点关注对外投资合作业务的社会安全风险(也称外部风险),兼顾企业业务中常见的经营风险(也称内部风险)。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根据本《指南》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项目所在国(地)和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在我国各相关主管部门和驻外使领馆的指导下进行。本《指南》中未经特别指出,风险均指向“社会安全风险”范畴,“企业”均指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安全”均指向境外范畴。

  本《指南》推荐使用PDCA循环作为主要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PDCA循环也叫“戴明环”,又称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A.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现在ISO9004:2000标准中提到“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即是指PDCA循环。许多人认为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方法,其实它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工作程序,包括安全风险管理工作。11PDCA循环所代表的含义为: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指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A(Act)--行动(或处理),对总结出的检查结果进行处理,继续遵循和推广成功经验,将未解决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后在制定下一PDCA循环中予以解决。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一个企业中各层级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大环套小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彼此协同,互相促进,推动各级小环向企业的总目标迈进;

  不断前进、不断提高。PDCA循环并不是运行一次就完毕了,而是一个循环运转结束后,解决一部分问题,实现提高,同时发现新问题,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

  门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也提高一步。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使工作不断实现上升和提高。

  同样,本《指南》除本章和第七章外,其他章节是遵循PDCA循环来安排的。第二章“企业安全管理战略”和第三章“风险管理”是Plan(计划)环节,制定战略和目标,确认执行计划;第四章“安全管理措施”和第五章“安全管理培训”是Do(执行)环节,重点介绍针对安全风险的具体执行措施;第六章“安全检查、审核与验证”是Check(检查)和Act(行动)环节,对执行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提出修改建议并持续改进。

  境外人员:所有在境外参与境外中资企业生产、经营和工作的人员,包图1‐1PDCA循环上升示意图12括境外中资企业的中国籍和外国籍员工、合作商、分包商或供应商派往作业场所开展长期或临时工作的员工。

  资产:指所有经授权而出入场所或在场所中存储、保管、加工、流动的归境外中资企业所有或在其监管之下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现金、票据、证券、物料、成品与半成品、设施设备、交通工具,以及文件、证件、印章、电子媒介等。

  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外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社会、、法律、监管、财政金融、技术、经济、自然和竞争环境等因素,无论该因素的影响来自国际、国家、区域或地方;影响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趋势和动向;与外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观。内部环境:影响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内部因素。内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角色和责任;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能力、资源和知识(如资本、时间、人、流程、系统和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流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决策流程;内部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观和相互关系;企业文化;企业采用的标准、指南和模式;合同关系的形式和范围。

  风险:某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的组合。风险通常是以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以及目标的脆弱性来衡量的。

  后果:事件对目标的影响结果。后果具有以下特征:一个事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后果可能对目标是确定或非确定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可以定性或者定量表述;初步的后果可能升级,产生连锁效应。

  脆弱性:即薄弱环节,指可被威胁方用来导致企业人员、财产、声誉等损害或损失,或使其关键功能遭到破坏的环节。这是一个变量,反映了某个蓄意攻击的成功几率。

  风险评价:对比风险分析和风险准则的过程,以决定风险及其等级是否能够接受和容忍。风险评价用于风险处置决策。

  风险处置:风险应对措施的正确选择和实施,在事件发生之前要有风险控制措施,在事件发生之后要有应急反应措施和恢复措施。

  可接受风险:经过对人员的培训和采取必要措施后,仍未能完全消除但已不能对重要人员人身造成伤害、重要资产造成损失而导致业务受损,因而认为可以被接受和承担的风险。

  HSE管理体系: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的简称。HSE管理体系是将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

  最低合理可行:英文简称ALARP(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lly),是当前国外风险可接受水平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风险判据原则。该原则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将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项目风险由不可容忍线和可忽略线将其分为风险严重区、ALARP区和可忽略区。风险严重区和ALARP区是项目风险辨识的重点,项目风险辨识必须尽可能地找出该区所有的风险。同时该原则也提供了项目风险确定的判据标准,所以项目风险辨识也应该以此为原则。

  本章重点介绍了企业安全管理战略中的方针与目标、机构设置与职责,以及安全管理原则。本章第一节重点强调了企业最高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所做出的承诺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第二节强调了安全职责分配方面应遵循监督和执行两条线原则,并体现直线责任;第三节讲述了安全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般适用原则和要点。

  安全方针:是指导本企业安全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根本方向。安全方针应遵循“生命至上,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安全政策与承诺:企业应根据安全方针,结合行业实际,从遵守我国和驻在国(地)法律、实现安全管理目标、优化安全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本企业的安全政策和承诺。可将企业最高管理者承诺用中文和当地语言制成带有公司标志及名称等内容的宣传展板,统一下发到各境外机构,传达至每位中方和外方雇员。境外中资企业应将境内公司总部提供的企业最高管理者承诺内容的展板张贴在办公室/场所和下级单位的明显位置。

  安全主管部门为安全目标、指标的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安全目标、指标的策划、分解、监测;人力资源或业务部门负责将安全目标、指标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境外中资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应根据上级单位制定的安全目标、指标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目标、指标,并对其进行分解、落实、考核。境外中资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指标应基于安全方针和安全承诺,符合我国和驻在国(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上级单位的相关要求,符合本单位的发展现状,考虑本单位的重大风险、可选的技术方案pg电子游戏娱乐官网、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相关方和合作方的观点与愿望、员工的保护等因素。安全目标可以是阶段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指标或参数,并尽可能地量化,确保合理可行。

  境外中资企业各部门应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实现目标、指标。应结合上级单位的要求,在每年的安全工作计划中提出安全目标、指标草案。各级目标、指标草案经相应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批准。

  考核指标应包含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和否决性指标等内容,应侧重过程性指标的权重。过程性指标应围绕各部门和各单位当年的重点安全工作,15由考核部门设定,规定过程性指标的分数占总效绩考核的比例。结果性指标为100%减去过程性指标的比率,结果性指标内容可以包括百万工时死亡事件率(FR)、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等。否决性指标应设置在每年度的“安全承诺书”中。

  为确保安全方针和政策、安全目标和指标的顺利实现,境外中资企业应配置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保障,包括但不限于必要的人员薪酬与福利、行政、营运、培训等管理费用,以及咨询、管理、培训、审核、技术、产品、工程、服务等实现安全管理目的所需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

  安全职责分配应遵循监督和执行两条线原则,明确监督和执行部门,明确安全主管部门及专兼职安全人员的配置原则,明确各级单位最高管理者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应充分体现直线责任即上级领导者直接而全面地对下属单位(或个人)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指挥,直线管理者对履行职责的全体人员、全部过程全面负责,其核心是“谁管工作,谁管安全”。

  安全职责分配应坚持有利于落实、监督和考核的原则,纵向分配到岗位,横向分配到部门,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做到纵、横向接口严密、畅通、不落空、不重叠。

  安全职责分配应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各级单位最高管理者担任主任一职,通常安全总监为安全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该单位其他副职领导为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讨论通过,最高管理者批准。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履行情况由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组织机构和职责的变更执行《变更管理程序》。

  最高管理者:制定年度安全管理目标,与所属各级单位第一责任人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任命与考核安全总监及安全经理,批复所属单位安全投资,出台本单位安全管理方案等。

  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宣传并落实上级单位、我国与驻在国(地)、合作方的安全政策,必要时向相关安全管理机构提出建议;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识别及其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安全工作重点和安全改进项目;制定安全规划与建设目标;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整合安全资源与力量,协调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各项安全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绩效评估;监督、修订和评估正在进行的工作;组织开展各项安全管理活动,并参加驻在国(地)的政府和专业安全机构的安全活动;审核承包商的各项准入资质,评审承包商安全业绩等。

  安全总监:制定年度安全管理计划并监督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执行,组织安全管理机构对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季度和年度考核,向最高管理者提供安全专(兼)职人员任免建议,组织安全审核以及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等。

  安全主管部门:组织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落实年度安全管理计划,制定安全投资计划;监督安全操作程序的执行情况,组织好各项安全检查、安全培训及安全演习等工作。

  业务部门:履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的同时,从自身的业务特点出发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如财务部门员工应严格服从各项安全管理要求的同时,从财务规划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好安全管理的相应工作;后勤保障部门从安全设施及劳保等方面完成相应工作;工程技术部门从工艺流程、技术支持等方面削减风险。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监督落实所在管理层级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如设施安全、员工行为安全、施工工艺安全、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等,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基层员工:以属地管理思想为指导,每位员工通过加强自身所属的场所、设备及任务安全管理,实现自身和其工作区域的其他人员(包括承包商员工和访客)的安全负责。

  本节是对安全管理实践中的一般适用原则和要点的简述,为企业境外业务中的安全预防工作实施提供一般性指南,以期为企业进一步做好全面风险防范和综合系统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生命至上”是指在企业中,员工的生命高于一切。企业不仅有让员工履行责任的权利,也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健康、为员工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等义务。员工有权力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拒绝违章指挥、逃避生命威胁的权利,也有义务不让同事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受到伤害。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要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本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和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风险可以通过降低可能性(预防措施)或其潜在后果(消减措施)来控制,并可以由以下一个或几个由高效到低效排列的方法来实现:

  鉴于社会安全管理的敏感性、复杂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风险信息早期预警对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尤为重要,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和交流工作。

  “最低合理可行(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lly,ALARP)”--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经营活动中,人员、财产和声誉等有遭受各种造成损害18的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并采取适当处置措施,确保将风险控制于企业最低可接受程度,即最优化风险管理投入,并因此从风险管理改进中获得最大的效益。

  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通常情况下也要遵守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指南。企业应建立并明确识别、获取和更新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渠道。

  2.3.4设施完整性与三同时设施、设备是实现安全承诺、落实安全方针和目标的物质保障。为保护环境、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企业应提供满足需要的设施、设备,并保证设施、设备完整和安全有效。为此,应做到:

  规范设施、设备管理,建立设施、设备台帐,建立设施、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特种设备、关键装置应执行定期检验、维护和保养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台帐。境外中资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按所属企业或行业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价和验收,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管理制度。

  对于有可能对境外人员或财产产生潜在风险的重要变更(如关键人员、设备设施,合同执行,工艺流程或工作环境等调整和变化),应当及时对该变更进行风险评估并有效地确定各种临时或永久性变更所带来的相关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以确保安全管理系统的完整性。企业尤其应重视安全科学研究工作,应依据国家行业法规和标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本质安全。

  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安全科技研究力量,积极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安全科技新技术、应急新技术和新方法、新成果、新产品,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变更管理的要求,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的风险评估,科学决策,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

  良好的公共和社区关系管理和社会责任表现,既可赢得驻在国(地)人民的广泛肯定和尊重,促进工程项目不断融入当地社会,也可为境外中资企业进一步做好社会安全工作,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较好的社区环境和群众基础。

  企业在国外经营活动中,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尊重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则,同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建立沟通和联系,学会和当地主要新闻媒体、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友好相处,努力做好公共关系管理工作。

  境外中资企业应尊重当地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热心参与当地社区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在当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努力与当地社区或部落构建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社区和作业环境。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通过积极回馈社会,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当地社会做出适度的贡献而获得多方认可,通过各项具体措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全员参与是衡量安全管理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全体员工参与安全工作可以持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进而将更多的安全事务交由员工完成、以减轻各级管理人员的压力和工作强度,有利于在集体内形成自主管理的氛围并传承下去。全员参与领导重视相互促进,可以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在企业内的实施和系统化运行,有助于加速团队安全文化建设并促进其经营业务发展。

  安全激励机制是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久动力,是保障企业安全管理责任分配落实的有效手段。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持久推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工作安全文化的不断延伸和深化。主要措施举例如下:

  沟通与协商应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双向对话机制,通过开展有效地内外部沟通与协商,可以明确管理责任,确保安全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发挥员工的能动性,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使各利益相关方理解管理决策制定的基础和需要采取措施的原因。信息的沟通可采用会议、座谈、访问、调查、文件、传真、电话、电视和网络传输等方式,企业应对信息的分类、收集、上报、传递、公布、安全等级等予以控制。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发挥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做好与员工的协商工作。

  武力使用权由驻在国(地)政府所拥有。如果境外人员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企业可通过驻在国(地)法律和政府行政指令给予适当的保安力量保护。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来提供足够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境外中资企业可根据驻在国(地)法律规定雇佣保安力量,以保护公司人员、财产以及股东权益,但应有明确的武力使用原则,使用武力时严格遵循驻在国(地)或当地法律和政府的要求,不过度使用武力。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其总体安全政策和管理目标,通过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配置各项资源,在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系统地识别、分析、评价、处置、监测和评审威胁或潜在威胁境外业务安全风险的过程。

  通过界定范围,企业可以将内外部环境因素考虑到风险管理之中,有助于确定风险管理范围和风险准则。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环境初始信息,并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资产对个人、企业或社会的价值(其中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如品牌、社会地位和社会公益性);企业内部的冗余程度,如备用资产或设施、可替代的工作场所。在评估社会因素时,也应适当考虑产业或部门的冗余程度(例如各种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或模式、可否替代的电力系统和传输服务商等);

  通过风险识别应确定企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应综合考虑:

  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和影响,包括来自:产品或材料的包装缺陷;结构失效;天气、地质灾害及其他外部自然灾害;恶意破坏或违反安全规程;

  对于安全威胁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可以起到预警作用。通过及时调整和布防,加强对实际威胁的防范。对于各种威胁信息可从如下渠道获取和识别:

  风险识别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应通过风险识别确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威胁因素。企业应在每年年初,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风险因素辨识。各境外机构、职能部门应在各项活动的策划阶段、项目施工方法/工程/产品设计阶段,由活动或设计的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风险因素辨识。企业及所属境外机构在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全过程动态辨识危害因素。企业及所属境外机构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风险因素辨识。

  风险:指驻在国(地)的变革或变动,导致国际经营活动中断或不连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驻在国(地)的政局变化、战争、武装冲突、社会、民族宗教冲突等。

  经济风险:指驻在国(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经济危机、金融市场动荡、主权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经济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风险、主权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自然灾害风险: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

  医疗卫生风险:是致使个人患病或受伤害的几率加大的任何属性、特征或风险。从风险因素分析,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地缘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五种。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运动(例如,晕车晕船)、震动、压力(例如,潜水)、电离和非电离辐射、高温或低温作业等,地缘因素主要有气温、气候、温差、海拔、湿度、空气质量、日照、交通、通讯设施、周边医疗服务设施(距离和可利用度)、场内医疗服务设施的标准、现场医务人员的能力等;化学因素主要有有毒化学物质、灰尘、喷雾、浓烟、感光剂(可造成皮肤和呼吸上的反应)等;生物因素主要有野生动物、性传播疾病、地方病、流行病、职业病、饮食、饮用水污染、卫生不达标等;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环境边远导致的与世隔绝感、居住环境拥挤、缺乏私密环境、与外界与家人通讯困难、各种歧视、遭受欺凌和骚扰、文化差异和当地的法律、风俗、语言等。

  恐怖活动风险:指以制造社会恐慌、胁迫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煽动、资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协助实施上述活动的,也属于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24织是指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集团。恐怖活动人员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恐怖活动包括:社会、冲突、不稳定、炸弹爆炸、炸弹威胁、人身攻击、绑架、勒索。

  社会治安风险:指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矛盾、因素。社会治安是指社会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下而呈现的一种安定、有秩序的状态或状况。社会治安风险包括:纠纷、性骚扰、抢劫、人身攻击、勒索、绑架、汽车或其他劫持、海盗、盗窃、。

  建议企业基于“最低合理可行(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ALARP)”的原则,制定合适的风险评估准则,明确不同风险的可接受标准。

  项目启动前的风险评价,一般使用威胁的可能性-严重性评估矩阵,用于没有具体风险处置措施前的初始风险评价,即依据企业既定的威胁可能性、严重性评价准则,评价项目及重要资产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确定风险等级和处置排序。

  当对社会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时,建议企业进行必要的脆弱性分析。脆弱性即薄弱环节,可被威胁方用来侵入、损坏、盗取资产或使其关键功能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变量,反映了某个蓄意攻击的成功几率。

  境外各作业项目都应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风险登记表。风险在不同作业项目,甚至同一作业的不同阶段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风险登记表也是一个需要及时更新的文档。

  在一个作业活动的各个重要阶段都需要对新增/原来的威胁进行风险和处置措施的重新评估。现场各级经理和监督应当负责维护和确保风险登记表的有效性,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或顾问应当基于作业场所具体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登记表信息,定期撰写并向主管经理提交关于实施风险处置方案的建议报告,用以指导风险处置方案的选择、制定和实施。

  风险处置的指导原则为“最低合理可行(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ALARP)”,确保和证明风险处于最低可接受程度.

  事件前降低风险可能性的方法包括安全计划,管理、人员、技术、物理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事件后降低后果严重性的措施,主要有危机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恢复运行计划和改进方案,以及业务连续性计划等应急恢复措施。

  针对既定目标、指标和工作计划的进展,使用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对主动性的绩效指标(是否符合社会安全管理方案、运行准则和适用的法规要求)和被动性的绩效指标(社会安全事件等)进行监测;

  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商贯穿于风险管理的每个阶段。因此,沟通与协商的计划应该提前制订,确保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其内容应该包括风险本身、风险成因、风险后果(如果可以预料)和风险处置的措施。沟通与协商应当是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双向对话机制,通过采取协商的办法,而非决策者向其他利益相关方单向地发布指令和信息。

  开展有效的内外部沟通与协商,可以确保风险管理实施流程的责任明确、利益相关方理解决策制定的基础和需要采取特殊行动的原因。

  利益相关方可能会基于自己对风险的理解而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作出判断。这些理解因利益相关方价值观、诉求、假设、认知和关注点的不同,其风险偏好也不同,并可能对决策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应当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必须识别和记录他们对风险和利益的理解及其根本原因。

  境外中资企业应通过安全审核、现场检查、演习、会议、事故管理、隐患汇报和法律法规及合同要求、合规性评价等方式识别和确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企业负责人在提供足够资源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制定并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随着人员更替、地形变化、社会治安、政局、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风险也将发生变化,为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境外中资企业要及时对新增风险进行识别和登记,按照变更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求,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合规性评价,也就是评价遵守现行适用法律、法规、合同及其他要求的情况,及时发现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与法律、法规、合同及其他要求偏离的现象。境外中资企业应及时收集合规性评价的各项输入材料,按时开展合规性评价工作。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合同及其他要求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在项目实施前和施工过程中,境外中资企业要对项目运行时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更新隐患登记。

  通过组织规范的内部和外部审核,检验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实现安全管理绩效的持续改进。

  境外中资企业定期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以确定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确保体系持续有效。法律与合同要求的合规性评价至少每年进行1次。境内总部专业人员对境外中资企业的安全审核至少每年1次;境外中资企业自己进行的内部安全审核至少每季度1次;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境外中资企业进行的安全审核至少每年1次。境外中资企业对上述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制定出整改计划,指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如本书第三章所述,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业务中面临诸多风险。为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本章将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应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章内容主要是针对社会安全风险,也兼顾常见的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内容包括尽职调查、合同安全、人员安全、场所安全、作业安全、物流安全、信息安全、医疗卫生安全、财务安全、保险保障和环境安全。

  尽职调查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的第一步,是对拟合作公司的历史沿革、重要人物背景、产品技术和销售情况做全面深入的审核,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写实性资料,协助其降低合作风险。尽职调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查。此项工作在企业投资并购过程中尤为常见和重要,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多采用其中的几项调查内容,如业主背景、信誉、资金来源和支付情况等调查。为对尽职调查工作进行全面说明,本节以投资并购尽职调查为例,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可从中选择几项内容进行即可。

  所在区域的环境,包括当地政府和地区局势的稳定情况等。所在区域的法律环境,包括外贸、外国投资、税收、劳动就业、海关、外汇、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与中国签订的国际条约等。

  公司的历史沿革、发展及变化情况,如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地址等变更事项及其有关的法律文件。

  公司的董事会构成情况,组织管理结构情况,股东背景及股权分配情况,资产和业务情况等。公司固定资产及设备状况,生产能力状况,产品结构及销售的状况。公司员工岗位分布、学历及技术职称情况,薪水及奖金发放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的结构、收入及所占比例,主要业务产品的明细、销量、价格、毛利率、市场情况等,主要产品的功能、技术指标、适用领域、质量、售后服务情况。公司产品的知识产权及保护措施。

  公司收入的构成及利润情况,业务成本的构成及费用情况,管理成本的构成及费用情况,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包括内部的和经审计的,近几年的公司内部财务预算及财务计划文件,公司的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公司各种债权、债务、、借款情况等,包括未清偿的银行、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所列清单明细应包含单位名称、金额、期限及担保合同文件。

  公司适用的所有税种及税率的说明、政府部门发给的纳税证明、当地政府针对财务部门的各种处罚文件。

  公司拥有各处房产、土地清单以及权属证明文件,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出让合同及出让金支付凭证,租赁的土地使用权(要有租赁合同和出租方的土地使用权证书),租赁的房产清单、合同以及出租方的权属证明文件。

  公司在建的工程项目,需有当地政府部门批准的有关规划许可、立项许可、开工许可等文件,以及相关的建筑承包合同。

  公司现有的设备设施等固定实物资产清单及权属文件,如合同等,公司针对以上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折旧方式。

  公司各种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商标、版权、使用权、资质、特许经营等,已获得的各种证书及文件,以及正在申请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公司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有的知识产权及共同开发的协议,及其他形式合作的知识产权项目。

  在发生收购行为前,应收集研究项目适用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并就环境问题进行尽职调查,系统地确认被收购企业的环境风险和责任,调查被收购企业现有的污染、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并满足了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对周围环境和居民产生污染、是否具备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险进行控制的管理体系等,应分析尽职调查内容可能引发的环境社会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果风险因素比较复杂,应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

  使用的排放标准是否恰当,项目所在国是否有新的环保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在新标准实施后适应性如何。

  进行现场监测或从有关部门收集项目的排放数据,判断是否达标。如不能达标排放,应评估改造的技术和所需资金。

  项目以前是否出现过污染相关事故及事故善后情况、是否涉及诉讼、仲裁、行政处罚及因此承担的责任。

  待聘重要管理岗位人员的资产情况、家庭情况及个人信誉调查,劳动力市场调查,各方面原料、配件及服务供应商市场调查。当地各种资源包括水电能源的供应及价格对企业的影响,与竞争对手比较,现行商业模式的优劣情况。

  以上尽职调查可以单独使用,并根据不同的科目使用不同的第三方公司完成不同的调查任务,如由财务公司完成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律所完成公司结构及合同文件的尽职调查报告。调查方式也不局限于问卷式的调查,尽可能地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对其进行问卷以外调查工作,如公司的信誉、股东和高管的个人信誉,各种社会评价,以及各种合同文件的真实性等等,有利于决策层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估,减少由尽职调查报告不完善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经济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企业合同安全管理,也称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企业“走出去”的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合同安全管理应形成如下图所示的闭环流程,并根据本行业特点、本企业业务重点以及投资对象国法律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细节调整。

  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合同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进行合同安全风险识别,企业应根据经验和项目(合同)具体情况,综合企业、行业、国别、项目要素等相关信息,对项目不同阶段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罗列。例如,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的风险识别一般发生在项目意向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即应根据企业和/或相关专业机构的经验以及项目已有的资料(如招标文件、项目驻在国(地)相关法律信息等),罗列出项目在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执行等不同节点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形成一份项目潜在风险清单。以海岛吹填EPC项目为例,企业首先即应识别出作为填岛最主要原材料的海沙的可获得性即是项目可能潜在的主要风险之一。

  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基于风险识别阶段形成的项目潜在风险清单,综合考虑导致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等因素,结合企业为项目所做的国别法律分析评估、项目商务和技术(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潜在风险清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分类和详细描述,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一份详尽的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应包括风险名称、引发风险的行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引发责任和后果、涉及部门、涉及主体、涉及业务等。例如在境外电站BOT项目中,与项目驻在国(地)相关方签订的购电协议(PPA)是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的重要一环,因而,企业必须对项目驻在国(地)政府相关方违反购电协议下付款义务的可能性做出详尽评估,从而得出项目驻在国(地)政府相关方违反电费支付义务的可能性。

  在风险控制阶段,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形成的风险清单,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战略、项目成本和收益、资源的投入安排等因素,针对每项风险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形成风险控制表,详尽描述转嫁每项风险的策略,描述每项风险发生时所对应的措施。例如,在对项目法律尽职调查中发现目标公司存在潜在债务可能性很大时,可在最终协议中要求目标公司及其股东对此做出相应保证;如发生可(反)索赔事件,应在有效时间内发出索赔通知;极端事件(如利比亚事件)发生后,在撤离时可采取通知项目干系人、证据保全、降低损失等紧急措施;针对涉外保函提前制定中国境内止付预案;等等。

  企业合同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应对是一个递进的动态过程,会随着内外部风险环境变化而变化,而执行风险应对措施也会引起企业风险情况的改变。因此在应对计划实施后,企业应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与改进计划,及时监督和检查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对风险处理后的情况进行再评估,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更新风险控制表。例如,利比亚事件中,企业在撤离后应立即启动法律风险分析并根据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企业还应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过程,不断更新形成风险数据库,形成企业自己的风险经验,便于企业在以后开展类似项目(合同)时,即时识别潜在风险。

  企业应以“员工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抓好重点地区因、宗教、社会动荡而存在或潜在的恐怖事件的识别、预警和防范,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强化境外人员工作和生活驻地的本质安全,提高防恐怖袭击、防抢劫、防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员安全。

  境外人员安全管理方案是指通过有效地组织各种控制手段,以可持续改进的方式,将针对境外中资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场所中人员的安全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要根据驻在国(地)家和地区所不同社会安全风险特点以及风险等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和保护。

  要考虑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归根到底个人对自己的安全负主要责任,如果个人没有安全意识而身处危险的境地是很容易出险的。

  要努力做到安保与风险相匹配。根据风险的级别设计相匹配的安保方案和措施。如出现风险强但安保措施弱,当风险来临时就无法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要依据保护对象和风险的等级不同,对包括安全意识、信息控制、路线控制、交通工具控制、技术控制、物理控制、人力控制在内的多种控制措施进行有效集成,确保不同控制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pg电子游戏娱乐官网,以及整体控制措施的成本有效性。

  人员管理控制按照不同风险环境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原则。安全风险级别应参照驻在国(地)家或地区社会安全预警状态分级标准,由境外中资企业管理层通过现场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来最终确定。

  在允许的情况下,雇佣接受过正式训练的保安人员进行日常巡逻,做好保安和贴身防护人员的筛选和管理。

  境外中资企业雇佣的员工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能力,然后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专项培训。

  聘用雇员之前,用人单位需证实应聘者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了解是否存在对其将来工作绩效有负面影响的行为,防止雇员利用职务便利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生。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项:

  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中资企业对于安保岗位或敏感职务人员的筛选要制定并严格履行人员筛选程序,详细了解应聘者的真实背景情况,确保安保岗位或敏感职务的从业人员安全可靠。

  用人单位需根据应聘者提供的个人履历、个人身份证件正本、有效的保安员上岗证件正本、学历证件正本等进行身份背景核实,如对身份证件、个人特征、籍贯进行真假核实。必要时可以通过当地军警部门、前雇主了解其是否曾触犯刑责、有无吸毒史、有无渎职行为等不良记录。

  相关人员须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调查资料,也不可以将调查结果告知应聘者;不可查询与人员筛选工作无关的问题,不可与应聘者争辩并尽量避免模棱两可的问题。

  如未能获得应聘者足够的背景信息,可邀约应聘者面试,面试不要采取审问的发问方式并充分尊重应聘者的尊严。

  根据驻在国(地)安全风险的具体情况和本单位业务特点,境外中资企业应明确员工个人能力要求。员工能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境外中资企业在制定员工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要组织对员工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并制订本单位人员培训计划。培训组织与实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培训组织单位应跟踪培训的实施过程,及时获取培训效果的反馈,根据反馈的结果,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培训教师、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

  通过培训,所有的员工、雇员和承包商人员应认知安全威胁并知晓和了解个人和公司的安全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单人出行时,每辆车最少配备2名贴身防护保安;多人出行时,应根据人员数量、车辆数量及风险类型等实际情况决定保安的配备比例;

  贴身防护通常由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保安人员来执行,可视当地安全情况为保安配备必要的自卫武器。

  保安主管在得知项目人员的出行计划后,要根据最新掌握的安全信息,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路线和车辆,并安排保安人员。每次外出的时间、路线、车辆要经常变化;出行前应事先规划好可利用的应急路线。

  车辆应编队行驶,员工车辆应处于保安车辆之间;行驶当中,编队车辆保持合适的间距,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防止其他车辆插入。

  在社会活动场所,例如饭店、商场、医院等地点时,贴身防护保安要保证被保护人员始终处在其视线范围之内,一旦怀疑有危险,要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

  物理防护一般采用多层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社区关系、周界栅栏、通道控制、监测系统、建筑物及围墙、门窗等。员工个人要积极了解住所、办公室位置、周围区域信息及主要的安全风险;了解物理防护配置情况,并能正确使用有关防护设施,如门禁、警报器、避难所等;定期检查住所门、窗、锁和钥匙等。

  每个现场作业项目应保障和上级管理机构有至少两种不同的联络方式,现场作业的每个独立班组或单元都应至少有一种与基地或其他作业控制中心联络的方法,沟通方式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

  公司与员工应通过各种会议、隐患/威胁报告、“热线”、信息发布等沟通机制及时和有效地交流安全事务,员工要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社会安全管理活动,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各种安全事件,并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公司应按照纠正措施和跟踪关闭的有关要求,指定负责人员记录和分析发现的问题,落实各项风险处置措施并及时反馈问题整改状态。在驻在国(地)作业时,公司应组织员工学习掌握当地宗教、文化和习俗,遵守驻在国(地)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宗教、文化和习俗,并通过资助或捐赠等灵活的社区援助项目,努力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前后能得到当地政府、部落、社区的援助和相关信息。

  国别、地区、环境不同,员工个人面临的安全威胁也不同。良好的个人安全意识、低调的行为举止和恰当的应对将极大地帮助员工化解各种安全威胁。

  了解当地安全信息如大选、、犯罪、等,了解当地新闻内容和媒体联系方式,但要尽量避免与媒体的接触,除非商业需要;

  尽量让车辆处于启动状态且靠近建筑物的入口,如果对所在环境不熟悉要事先让车直线行驶,在确信车辆已经到达并可以安全离开之前要留在安全地点。

  面对各种突发安全威胁,员工冷静恰当地应对将有助于当事人化险为夷。同时,不定期的实景模拟培训和演练也将有效提高员工应对各种复杂安全事件的自信心,从而大大降低伤亡几率。员工面对不同威胁时,可分类参考如下措施。

  在救援行动中,要注意藏身,听从所有指令,不要突然动作,要使手臂放在可见的地方并做好受到粗野对待的准备;

  尽量避开大型集会,如果你正在开车,要尝试转向离开。如果不能驶离该路线,将车停靠在路边让的人群过去,停靠时锁上车门,关好车窗,不要熄火;

  如果预防失败且已经被绑架或劫持为人质,震惊和恐惧会随之而来,此时迅速恢复镇定至关重要。作为人质,应谨记:

  与绑架者友好相处,表现出一些幽默感是非常有益处的,尝试向他们分享你的经历以争取他们的同情,但同时需小心谨慎,不随便同情绑匪的犯罪理由;

  路边炸弹正式称呼是“简单爆炸装置”,英文简称IED(ImprovisedExplosiveDevice),一般是武装分子采用未爆弹或因陋就简组装而成。其作用是设伏、破坏、杀伤、阻滞目标。如针对人员目标,武装分子一般会在爆炸装置中加入铁钉、钢珠等;如针对车辆目标,则加入易融化金属芯、金属锥等并加大药量以及进行弹体形状改装以增强爆炸的杀伤力。路边炸弹可采用压板、绊绳、手机、PP机、洗衣机定时器、自动车库门摇控装置、磁力和红外等方式进行引爆,但随着防范措施的加强,路边炸弹伪装和引爆方式也在不断改进。避免被路边炸弹波及的参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

  如必须移动,采取匍匐前进或者打滚方式,尽可能地保持低位,贴近地面并使用可以一切可利用的遮蔽物;

  如看到即将爆炸的手榴弹等品接近自己且又无法躲避的情况,应平躺在地上,双脚和双膝紧紧贴在一起,将脚底朝向品位置。因为爆炸将以品为中心向外呈圆锥形释放火力,在这种姿势下,鞋、脚和腿会保护的重要部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

  安全人员在冲突中并不能将你和攻击者有效区别开来,所以,在冲突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帮助他们,以免造成误伤。如果没有听到站起来的命令,应一直保持平躺。

  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的常见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包括营地、办公场所和住所等。这些场所共同体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即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人员不得出入场所或其中特定部分,财产也不得被带出场所或其中特定部分。

  场所安全管理是指通过有效地组织各种控制手段,以可持续改进的方式,将针对境外中资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场所中人员和财产的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要对场所及其各个分区进行分层控制,确保任何一个威胁事件的攻击过程都会遭遇数层控制措施的依次处置,直至威胁终结。

  要依据对象和风险的等级不同,采取多种控制措施进行有效集成,确保不同控制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整体控制措施的成本有效性。

  境外中资企业应将场所安全管理的目标纳入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之中,作为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要在决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设立专门的场所安全管理职位,直接向同一层面的最高负责人负责,有条件的公司或项目还应当在不同层级设立相应的安全部门,作为各级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机构。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应具备场所安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境外项目全体人员中,按照不低于1:25的人数比例,并考虑人员自身素质以及部门和专业分布等因素,选设场所安全管理员。

  场所安全管理员需接受安全管理负责人或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和指挥,接受持续的专门的安全培训,在日常防范工作和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核心作用。

  理想的位置应选择在具有开阔地面的高地。避免营地遭受武器火力攻击,便于发现和监控任何形式的入侵。

  营地的位置应远离主干道,为来访者提供充裕的停车位。停车区域必须选择在入口岗哨的监控视线内。空间要足够大,并满足如下要求:

  员工的住宿活动房、野营房等要保持安全间距,可根据风险等级进行调整,但不得小于规定的防火间距。

  用于办公的活动房、野营房等要保持安全间距,可根据风险等级进行调整,但不得小于规定的防火间距。

  周界作为第二道防线,可设计为栅栏、围墙或其他类似的设施;栅栏或围墙的监控措施可以通过肉眼巡查、闭路电视或者声控报警等手段实现。第二道防线的目的是防止闲杂车辆和路人的接近。

  根据风险级别,配备相应的保安人员,为保安人员配备警械、报警器、视听设备等,并设置机械或电子的进出控制系统等来辅助保安人员实施防护。

  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在必要时可对岗哨和巡逻队伍进行支援。后备保安力量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充足的资源和武器弹药配备,以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所有保障措施的功效取决于所用材料的质量、材料使用的方式、保安力量的资格和能力,以及现场管理层与当地相关安全部门、机构之间的关系。

  独立设置一条通往营地的进入路线,尽量少使用路标。在来访者访问之前给他们提供带有标记的地图,用坐标位置来告诉他们从哪离开主干道,从哪进入通往营地的道路。

  为了对正在靠近营地的车辆或者行人及早预警,进入路线应处于营地周界周围的岗哨监控范围内。该路线应与主入口形成一定角度,这样可以使入侵车辆在进入之前减速和转弯。在主进入路线中,入口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机动车缓冲装置,可设立车障或者一连串的减速带。

  如果风险级别高,那么在总设计中针对周界安全的设计需要使用自然屏障、栅栏、地貌或者其他物理的、心理的边界以便向营地的来访者显示安全区域。

  在理想的情况下,周界的边界应该是直的,以便能连续地观察到来访的人。整个营地只能有一个入口,在此处控制所有人员的进入。营地应设置一个应急出口,一旦内部出现紧急情况,必须保证所有的人员和车辆都能迅速地撤离,设计应急出口时应考虑不易从外部被发现和进入。除自然屏障外,周界栅栏外100米以内的植被需要清除以保持良好的视线。在营地周围需要建立高约两米的互连金属栅栏,并在这些栅栏顶部设立高约一米的带刺铁丝网或者在底部设置蛇腹形带刺铁丝网。

  如果以上建造标准既不可行,也不经济,或从安全等级上看没有必要,也可选择另一种提供相同保护措施的方案。该方案将会使本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充分发挥天然的地形、护坡或地貌等优势。在沙漠和半干旱环境,易于建造护坡和壕沟系统,也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壕沟应处于障碍物的外层,约为一米宽半米高。护坡主要由护道和蛇腹铁丝网构成,护坡至少要有两米高底部三米宽,蛇腹铁丝网需为三层结构,置于护坡边缘,用于固定铁丝网的高两米的支柱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米。支柱周围单个带刺铁丝网与蛇腹形铁丝网的每个线。(略)

  在这里至少需要四个警戒塔。警戒塔应能控制四周的环境并且能进行360度观察,塔间的最大间距为250米。根据不同的地形,如波浪形,对间距进行适当的调整。塔与塔之间应能相互支援,一旦出现情况,塔的位置应有利于相互迅速增援。为便于将塔移动到其他地点,警戒塔应该独立设计。如果这点不能实现,则有必要在护坡的顶部放置沙包“掩体”。

  仅设置一个主公共入口。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外部大门应处于关闭状态。在安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以及其他监控系统、巡逻系统、入侵探测系统都就位的情况下,可不关闭外部大门。

  在主入口处需要对所有的机动车辆进行检查,核查驾驶人员带照片的ID卡如本地执照、护照或者类似的身份证件等。另外,发放必要的通行证来控制载货车辆的外出。

  人员的出入控制应采用带有保安控制的“通行系统”进行身份识别。来访者的车辆不允许停留在营地内或者入口对面。在接待者允许其进入营地之前,所有的来访者必须暂时停留在岗哨处,如需停留,来访者必须一直有人陪同,陪同者必须对来访者的全过程负责。

  在高威胁风险区域,警戒塔必须能够观察到通往入口的道路。并且应在车辆检查站之前的路段设立一连串的车障和减速坡。为了控制所有的出入,并对其进行检查,检查站应位于两个出入控制系统之间,并设置在接近第一个出入控制系统的地方。

  检查站照明:为了给人员、车辆的检查提供充足的照明,大门附近的整个区域需要安装充足的照明系统。

  避难所的建造目的是当营地遭受攻击时,为人员提供人身安全保障,例如一个可拖动的营房。所有避难所的门应安装能从内部上锁的锁定插槽,并可以控制基地警报器。所有避难所内部需要存放未开封的水、食物、通讯和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

  变电器往往会成为攻击目标。如果变电器位于建筑物之外,应在其周身覆盖金属网或在其外部安装金属笼,并安装警报器。总开关应设置在24小时有人值守的区域。

  需要设置水泵和过滤设备。将管道埋于地下以提供保护。一般情况下,如果管道暴露在外部,则需要对其进行巡查或者安装警报器对其进行保护。阀门和水泵需要安放在安全地点。阀门放置于其他地方,如果处于暴露状态,应该在外部设置砖块/混凝土盒子或者金属笼对其进行保护。

  选择锁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固定锁要比挂锁安全;单闩锁要比弹簧锁安全;插锁的强度取决于与之相配的门及门框的强度;外装的锁体安装在门框表面上的锁的强度取决于它的安装强度;只能从一边进行操作的单边锁要比双边锁安全。

  所有的钥匙和密码锁的密码必须被妥善地分配和控制。钥匙的保管必须与使用其锁的设备执行相同的安全标准。

  当选择锁的时候,请慎重考虑以下要点:根据被保护物品的价值,来选择用哪一种质量的锁;锁的防撬等级;钥匙的使用权;锁的使用频率;锁是否能够承受外部气候环境的考验。

  任何锁具都可以被强行撬开,因此必须有其他的安全配套措施,如门插、横木等。另外,经常对钥匙锁进行维护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作业时,打开屋门和大门,其他时段用挂锁锁住,另外还需要对挂锁进行检查,避免他人将其置换。

  相对于使用钥匙的锁来说,号码锁有两项特殊优势:相对于保存一个钥匙来说,保存一个密码要容易得多;在危及安全的情况下,很容易更改密码。反之对于钥匙锁来说,如果丢失了一把钥匙则整套钥匙和锁都需要更换。使用钥匙时要在管理员处登记,贴过标签的备用钥匙需要妥善保管在保险柜中。

  现金、机密信息等贵重物品应保存在保险柜中。保险箱一般为整体结构,能够承受数小时各式各样的破坏,如盗窃、火灾等。重量较轻的保险箱需要用砖块、水泥或者螺钉将其固定在地板上。使用密码锁要比使用钥匙锁更加安全。

  符合安全标准的保险柜应该由金属制成,并且是单块整体结构。合页和折页轴应能承受攻击,锁可以是使用钥匙的锁或密码锁。

  岗位需求数量的考虑因素:控制大门处人员、车辆的进入;控制其他可能的接近;巡逻;快速反应小组;必要时对贵宾的贴身保护;必要时对车辆的护送。

  加上指挥管理人员,如部门主管、管理人员等。应在地图或平面图里标注保安站。安全保卫力量应该在必要时按照需要分为固定岗保安、巡逻岗保安、快速反应部队、贴身护卫、车辆护卫队小组等。在遵守该国法律的前提下,保安人员应携带轻武器,及警棍、通讯设施、防毒面具等。

  安全保卫文件应包含安全日志、事件报告、调查报告、每月安检报告等。保安人员应该拥有如下方面的突发事件应对程序:

  除了火警系统,每个营地都应设立一个不同于火警的安全警报。报警扬声器应安装在从地面平视看不到的位置,如营房顶部。在武装保安的岗哨、广播室、经理室、财务室等区域都应该设有警报按钮。

  在高风险国家或地区,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反应,及时确定车辆/人员的位置和状态,应使用车辆或人员跟踪、定位系统。跟踪、定位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车辆自动定位、定位服务或其他方式,以便对车辆、人员或其他财产进行精确定位。

  场地应尽量远离潜在袭击目标或较为敏感的建筑周围,例如敏感国家的大使馆、清真寺或其他宗教设施。场地应远离主干道,并满足以下要求:

  有足够的空间设立2.5米高的外部周界栅栏或围墙。住宅和办公室之间至少有两条不同路线可选择,以便不定期变换出行路线)场地选择--现有建筑根据可供使用的当地设施,高层建筑的安全因素由高到低按顺序排列如下:

  住宅和办公室之间至少有两条不同路线可选择,以便变换出行路线。应选用上述标准来为员工和来访者提供全面的保护。如果场地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尽量采用其他安全措施来弥补这些缺陷,比如保安巡逻、监控设备覆盖、声光报警器等。

  在没有围墙保护的情况下,建筑物应有护柱、水泥花架或其他周界保护设施。这些设施应适当摆放,并使建筑物与通道或建筑物与车辆行驶区之间的距离最大化。这些设施还应阻止车辆直接驶入大厅或穿过玻璃幕墙,即低栅栏或无栅栏的地方,大厅和车道之间的玻璃墙或玻璃门。车道设计和铺设应起到降低或避免高速车辆接近大厅和玻璃幕墙的可能性的作用。

  积极协调并联系当地执法部门或政府机构,要求他们禁止、限制或阻止在建筑物前面停放机动车辆或上下人。

  在较高风险地区,如果当地条件不许可或政府禁止用建立周界的方式来控制车辆,且办公室位于一楼或二楼,则应考虑将办公室搬迁至更加安全的区域。

  建筑空间可分为三种类型:公共区域、内部区域和需要特殊安全措施的安全区域或受限制区域。这些区域在建筑物内应各自分开,且控制各区域间的人员流动。

  应合理安排走廊、楼梯间和其他可进入区域,以避免其成为隐藏场所。一般来说,受限制区域应设置在一层以上的楼层,远离外墙并远离危险作业区域。不能从外部或公共区域直接进入,必须从内部进入受限制区域。常规或应急出口的通道不能穿过受限制区域或安全区域。

  外门应制作坚固,并紧密固定在外门周围的砖墙上。强度不够的门应用铁皮加固。门应安装适当标准的安全锁具和警报,特别是只作为应急出口的门。所有观察窗都应符合安全标准或由铁皮保护。通向屋顶的门必须采用和外门一样的标准,且应额外安装一个“进、出小心”警告标志。应急出口门应和其他外门选用同等标准。安全插销可阻止未授权人员的强行进入。同时,要考虑“应急”释放闩、“进、出警报”和插锁,并将钥匙保存在附近玻璃表面的盒子内。

  格栅和百叶窗。门口和走廊使用外开格栅大门和卷帘门,但这些不能作为唯一一道防线,还须设置入侵检测系统,例如报警系统或监控系统等作为支持。

  所有无关紧要的窗户都应用砖或玻璃砖砌起。所有地下室,一楼或其他容易进入区域的窗户必须固定在周围砖结构内,观察窗应在内部固定。

  所有紧固件,如扣件、钩子等,必须设计牢固,并在必要时可锁。如果标准窗钩或插销不够,则要考虑下列因素:一个从内部固定的钢格栅或卷帘窗,应带有一个安全锁,以便紧急情况下作为应急出口;高强度钢筋条固定在周围砖墙内;重型金属网或焊接网要焊接到金属边框上并固定在周围砖结构内;钢或混凝土百叶固定在周围砖结构内。

  报警扬声器应安装办公楼的外部和内部,内部应在每个楼层安装足够的报警扬声器,以便所有区域都能够清晰地听见警报。在武装保安的岗哨、经理室、财务室等区域都应该设有警报按钮。

  岗位需求数量的考虑因素:控制大门处人员、车辆的进入;控制可能的接近;巡逻;快速反应小组。

  监控系统应安装在距地面4米到5米之间,且能提供重叠覆盖。数据记录设备应保存在拥有报警系统房间内的防火柜内。监控系统数据应至少保留30天,可外置存储盘。应签订维护协议,以提供定期的维护。如果发生故障,应在12小时内修复。防入侵者探测系统可以探测进入保护区的入侵者,它的信号可发给远程区域,以便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些系统可用于高风险区域。但是IDS系统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保护措施。它们在设计和功能上都很复杂,所以在安装和使用时要考虑专家的意见。用户应经常测试系统并定期进行维护。

  对气管线、气罐等都应采取保护措施,且和上述水、电管路要求相似。完全密闭且需要人为操作的设施都需有空气供应。在极端天气下,对空调或制冷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送风设备和管道需要保护,以防止入侵和破坏。室外安装的设施易被移走,并有可能成为进入建筑物的通道。室外机组应安装在金属笼子内,管道进风口应安装格栅。

  公寓:优先考虑的楼层选择是3楼到7楼之间,因为这个范围的楼层既不容易从街道上接近,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处于救援范围内。

  主卧室或浴室应设置成安全的场所,可以从内部上锁,这样可以为发生入侵行为时提供时间拨打紧急求救电话。

  由于家政人员经常单独留在家中很长时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家庭的安全隐患。但是他们需要必要的训练和指导,要明确指导这些家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应对。这些指导应包括:接电话的正确程序;关闭以及锁上门窗;打开安全照明系统和入侵者探测或报警系统;在没有房主事先准许,并且未出示身份证明的情况下,不允许其他人进入;不接收不明邮件或包裹;不接触在住所周围发现的怪异包裹或物体;不得泄漏家庭信息;在特定紧急情况下如何采取行动。

  栅栏高度2米,坚固,砖、混凝土或钢丝网建成,顶部配有0.5米高的带刺铁丝网或防攀爬设施。警示牌上应清楚地标明该住所配有警报器、保安或警犬。

  报警扬声器应安装在住宅的外部和内部,内部应在每个楼层安装足够的报警扬声器,以便所有区域都能够清晰的听见警报。在武装保安的岗哨、卧室等区域都应该设有警报按钮。

  需要部署的保安数量取决于风险级别,一般情况下保安人员的配置根据以下情况而定:控制大门处人员、车辆的进入;控制可能的接近;巡逻;快速反应小组。

  配有应急按钮的内部或外部警报装置。此装置应该是在现场无声的,但能够连接到反应部队,如私人保安或;

  空调设备通过螺栓固定以防止拆移。保管好钥匙,备用钥匙要放在安全地方。贵重物品应根据数量分类,并存放在防火安全区内。危险材料:家庭成员和家政人员要知道危险品的类型和存储要求。

  境外中资企业应与上级单位以及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当地政府、当地军警、情报与医疗机构、当地部族部落建立有效的情报沟通机制,及时获取各种安全情报,对风险环境和现实威胁进行研判和预警,及时采取预防预备措施。

  情报收集范围应当满足场所安全的要求,重点涵盖政局变化、战争、武装冲突、恐怖袭击或绑架、社会、民族宗教冲突、治安犯罪等风险、地震、海啸、火山、飓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重大流行性疾病等医疗卫生风险、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事故风险。

  情报研判应当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识别情报中包含的各种风险和威胁要素,对风险和威胁要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估算,对风险和威胁等级进行研判,对可接受风险进行研判。预警应当采用风险处置的方法,根据情报研判的结果,设计风险和威胁的处置策略、控制措施,并组织必要的管理资源和物质资源,实施风险和威胁的处置方案,以实现预防和预备的目的。

  个人防护设备(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简称PPE)是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个人随身穿(佩)戴的用品,简称防护品。按照防护部位分为七类:头部防护;眼、脸部防护;手、足部防护;躯干防护;呼吸系统防护;听力防护和皮肤防护。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是尊重生命的需要。

  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前,需要对作业场所的主要危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危害的性质、危害因素的强度,并确定危害因素可接受的水平,以确定个体防护用品的性能、要求。按照工作环境中主要危险特征及工作条件特点将各种作业分为若干个作业类别,不同的作业类别选用不同的防护用品,请参照我国《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表4-1仅是示例,。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后,还应正确地佩戴。参见图4-5。

  呼吸器要定期检查,以免急救时无法正常工作。牢记使用前的安全检查,因为使用未起作用的防护用品比不使用防护用品更危险。

  在作业安全“人、机、环境”系统内,劳动防护是阻隔伤害事故的重要也是最后的防线。作业人员应提高自我防护技能,为筑牢最后一道防线工作前安全分析

  工作前安全分析(JobSafetyAnalysis,简称JSA)是指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法。

  范围:所有施工、安装、检修、装卸、搬运、装饰、清理等作业活动都应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新开展的作业活动、非常规(临时)的作业活动必须事先针对该项作业活动进行完整的工作前安全分析。当某项作业活动没有现成的安全操作规程或现有的安全操作规程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时,应针对该项作业进行完整的工作前安全分析。当改变现有的作业程序,应确认变更或不同的部分补充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需要评估现有作业的危害及潜在的风险时,可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

  步骤:(1)基层单位负责人指定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组组长,组长选择熟悉工作前安全分析方法的管理、技术、安全、操作人员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应了解工作任务及所在区域环境、设备和相关的操作规程。(2)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组审查工作计划安排,分解工作任务,搜集相关信息,实地考察工作现场,核查如下内容:以前此项工作任务中出现的健康、安全、环境问题和事故;工作中是否使用新设备;工作环境、空间、照明、通风、出口和入口等;工作任务的关键环节;作业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是否需要作业许可及作业许可的类型;是否有严重影响本工作安全的交叉作业等。(3)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组识别该工作任务关键环节的危害因素,并填写工作前安全分析表(可参考表4-5-2)。识别危害因素时应充分考虑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五个方面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4)对存在潜在危害的关键活动或重要步骤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判别标准确定初始风险等级和风险是否可接受。(5)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组应针对识别出的每个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控制措施的优先顺序。(6)制定出所有风险的控制措施后,还应确定如下问题:是否全面有效的制定了所有的控制措施;对实施该项工作的人员还需要提出什么要求;风险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7)在控制措施实施后,如果每个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并得到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组成员的一致同意,方可进行作业前准备。

  启动前安全检查(Pre-Start-upSafetyReview,简称PSSR)是指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

  目的:投产前安全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在新项目投产前或者在装置变更后重新投入运行前pg电子游戏娱乐官网,通过系统的安全检查,确保系统满足设计、安装等要求,并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通过投产前安全检查,还可以确认装置的投产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

  适用范围:启动前安全检查是项目启动的一个先决条。

Copyright © 2012-2024 pg电子娱乐·(中国)游戏平台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苏ICP备16050776号-1

x
现在留言,无需等待!

收到你的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